中国晨报报业集团主管 热线:023-8622219   85253171460   17340162075 QQ:1659343735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数字报
手机端
学党史 知党情 感党恩 平昌3市场监管所党员赴英烈纪念园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来源:新蜀报      编辑:王诸德      作者:彭庄      阅读:11175次
2021 04/30 13:21 分享
新蜀报四川4月30日讯(彭庄)4月28日,烈日正当头,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区同州、江阳、双江三个市场监管所的全体党员集体到得胜英烈纪念园开展“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接受革命教育活动。在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作战的画面、遗物,聆听解说员讲述他们的故事后,不由得感慨万千。不胜不休的坚定...

新蜀报四川430日讯(彭庄)428日,烈日正当头,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区同州、江阳、双江三个市场监管所的全体党员集体到得胜英烈纪念园开展“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接受革命教育活动。在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作战的画面、遗物,聆听解说员讲述他们的故事后,不由得感慨万千。

不胜不休的坚定理想信念

川北地区在红四方面军到来之前,深受封建反动军阀的残酷剥削和迫害,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川陕苏区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坚持不胜不休的坚定信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各项建设。在军事上,反三路围攻作战,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一万四千人迎击田颂尧38 个团六万兵力;反六路围攻作战红四方面军迎击刘湘140多个团二十五万兵力,两次战役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空前胜利,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训词。

建设革命根据地,在川陕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进行积极的商贸活动,并形成了系统的金融、财政和税收秩序,突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川陕苏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苏区。这些都和川陕苏区党政军民不胜不休的坚定信念息息相关。在这种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面前,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统治就像纸老虎走向失败,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新局面

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翻越大巴山,成功创建了川陕苏区。面对刚入川时纷繁复杂的形势,党政军各个部门迅速打开局面,对外顺利取得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空前胜利,对内迅速展开经济建设和思想宣传,平分土地、开仓放粮、疏浚巴河、发行货币稳定了苏区的农业基础和经济基础,7000余幅石刻标语更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来达到宣传革命思想的目的。

为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而办了造币厂,通过与杨虎城部达成互不干涉协议,开展白区贸易来保证部队的物资需求。面对内外交困的恶劣环境,党领导着红军官兵和广大苏区群众,在斗争中前进,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夺取斗争胜利,这种开拓进取精神给予了红军官兵迎接战斗的动力,给予了人民群众前进的方向,更给予了川陕苏区党政军民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坚定决心。

苏区人民为了解放事业甘愿无私奉献

川陕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苏区的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积极奉献各种力量。他们把儿女输送到红军队伍中,组织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提供粮食和运输支援红军。

而在红军撤离以后,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坐落于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共埋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就有17225位无名烈士。面对军阀地主的层层盘剥,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为了革命的胜利,广大红军官兵和苏区百姓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无私的奉献和付出为建立新中国开辟道路,可歌可泣,名垂千古。

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川陕苏区最为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掩护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十五方面军的长征。1934年,川陕苏区进行了反六路围攻,牵制了刘湘主力,使之无暇顾及川黔边区,从而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同时,红四方面军几乎抗击了川陕地区所有军阀和蒋介石的胡宗南等部,策应了中央红军的第四、五次反围剿。1935122日,中央政治局及军委发电指示,要求四方面军于近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接应中央红军,3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声东击西,使敌人在金沙江川康一带防务空虚,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做了接应。此外,川陕苏区还在长征中给予红二方面军大量的物资援助,配合其粉碎了敌人的堵截。这些历史事实都深刻地表明川陕苏区党政军民服从领导,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

红军入川的为民情怀

红四方面军由两河口入川,迅速占领通(江)、南(江)、巴(中)之后,给老百姓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群众查田,开展土地革命,平分土地,开仓放粮。在川陕苏区创建形成之后,苏区的经济建设随之全面展开,制盐、制药、染坊等手工业逐步恢复并发展,保证了苏区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各项公粮及税务条例的颁布,极大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巴河三百余里河道的疏浚,大大减少了巴河下游的水患,造福一方百姓。红军的为民情怀,牺牲精神永垂青史,巴山儿将永远铭心刻骨,代代相传!

50 0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新蜀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新蜀网的观点和立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你的大名: 输验证码:
发表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关推荐 换一换
文字链接 图片链接
中国晨报报业集团主管    新蜀报编辑部主办    运营单位:重庆新蜀融媒网络    邮箱:Xinshubao1921@126.com    技术支持:雅安亿位 商标注册号:43878493  国际刊号:ISSN 2521-02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渝)字第00746号   信产部备案号:渝ICP备20006739号-1      公安网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302001656号      网站著作权:软著登字第7297986号 网络110报警    不良信息举报    四川工商管理    中国互联网协会    12321垃圾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