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路,构建起了“3+4+5+6”新模式。即在营运方式上实现农村养老由单一的公办养老向区域性养老中心与居家养老相结合转变,在监督管理上由公建公办向公建民营转变,激发了农村养老新活力。
致力强基固本,不断深化“三项改革”
改政府包办为社区托底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行公建民营或托管营运,全市公建民营(托管营运)养老机构达48家。通江县大椿养老院率先实行民建公助,490名老人除收养106个五保老人外,其余384人全部实行托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文明号”。全市6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短期托管和慈善救助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吸纳加盟企业达75家,年提供服务老年人近60万人次。充分发挥5个县区、139个乡镇、1819个村(社区)建立的老年协会在为老服务中的作用,形成“一刻钟”服务圈,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改高门槛进入为特困老人优先、拓宽服务对象。养老服务中心就地就近为分散特困供养老人、建档立卡贫困老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等对象优先提供五助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惠及农村老人6.58万人次。对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养老机构,收住失能对象按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在全省率先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650名失能老人纳入养老服务中心集中托养,所需经费由县区财政参照特困人员救助标准予以全额保障,引导180名社会老年人低门槛进入。
改权责不清为厘清边界构建责任体系。县区民政局与养老服务中心所在乡镇签订履职责任书、乡镇与管理运营企业签订管理责任书、养老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连续3年开展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行质量隐患整治活动,对照问题清单逐一销帐,累计发现隐患400多处,督促整改完成率达100%。
全力提质增效,全面实施“四个集中”
确定“四个集中”的内容。为了落实兜底保障,确保脱贫路上一个不落,对全市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人员,实行日间照料中心集中托管、乡镇敬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四个集中”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建设“四个集中”的机构。全市规划建设“四集中”机构1226家、投入资金20多亿元、对排查出的所有有需求的特殊贫困群众集中供养。
确定“四个集中”的对象。凡达不到有管护能力的人员照料,有管护工作的专项制度;与照料人饮食习惯相同、居住相同;供养人员保暖、保医、保四季有换洗衣服、保必需日常开支“两有两同四保障”条件的,实行“四个集中”的办法兜底保障。兜底保障对象主要是特殊贫困群体中的特困供养对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症慢性病人、失能半失能人员、孤寡老人“五种情形”人员,经排查,全市达9万多人。
选择“四个集中”护理的专业社工。把社工培训打造成“学本领、提能力、长见识”的良好平台,让参加省、市培训成为一种正向激励的有效手段。由社工人员和志愿者照料生活生存能力差,自理困难的“五种情形”人员。将其集中供养,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尽力行稳致远,切实构建“五大体系”
构建市场营运体系。设定生活起居、餐饮膳食、文化娱乐、清洁卫生、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34项服务设施的市级标准指标体系,面向社会优选管理运营业主及服务团队。目前,全市培育养老服务资质本土企业65家,82所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市场化运营。
构建智慧运行体系。推行法治+数字,全效管理养老服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人员和信息系统,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新业态。推行线上+线下,全域推进平台服务。建立市、县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6个,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全部纳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行网上申报、审核、监管、考核一体化运行。推行温度+精度,全时响应在线服务。巴中好孝心养老服务中心为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发放智能养老终端5.6万台,实现一键呼救,全天候在线提供以“助急”为核心的三大类14项服务。
构建增收保障体系。采用政府补、院办创、企业投、代养收、资产增、社会捐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按每人每月800元——1000元的最高标准兑现生活补助,按失能、半失能对象4:1、6:1比例配备专业护工,护理费参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核算到中心。平昌县每个乡镇给中心流转土地15亩,中心基本实现自给,年产值近20万元。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运营体系。主动对接6家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养老服务相关产品和服务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监管政策支持;发挥金融机构综合服务功能,着力破解养老服务业金融服务瓶颈,对养老机构融资达7亿元。
构建考评指标体系。按5大类51项指标体系,县区民政局每季度对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核,服务对象每月对服务机构进行满意度测评,考核和测评占比为6:4,综合得分不得低于95分,每少1分惩扣2000元运营补贴,连续三次测评不合格的,终止运营服务合同。
竭力保驾护航,加快实施“六大工程”
加快实施政策落地工程。市、县区均制定了发展养老服务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土地保障、税收优惠、资金补助、信贷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
加快实施经济保障工程。率先在全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失能老人650名纳入养老服务中心、医养融合中心集中供养。创新以院办创收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增收保障机制,让集中供养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加快实施医养结合工程。建立健全四级联动医疗救治机制:中心建立医疗室,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中心副院长,遇急症、重症时向市、县区人民医院转诊治疗。定期组织健康体检,针对新冠疫情,市、县区民政局均出台《疫情期间加强“一老一小”服务机构帮扶的若干具体意见》,对全市7800名老年人、1460名一线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50.2万元。
加快实施风险规避工程。定期排查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隐患,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实行双保险制度,由养老服务机构购买财产保险,并为服务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使老人有安全感,也降低了运营风险。
加快实施人文关怀工程。发动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在全市的养老机构开办“养老护理专题讲座”,邀请国学大师和专家讲授孝道文化,目前己开办16期,参训人员达2000余人。市老龄产业协会与平昌老年大学联合开展文艺表演、义务巡诊、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实施安全监管工程。建成市、县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6个,实时掌握老年人生活现状;坚持部门联动,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开展综合检查;鼓励引导成立养老服务行业管理协会,制定养老服务公约和行业规范标准,做到平台在线监管、实地检查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