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晨报报业集团主管 热线:023-8622219   85253171460   17340162075 QQ:1659343735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数字报
手机端
人民即江山 群众是关键——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研究 来源:新蜀报      编辑:王诸德      作者:吴丹      阅读:9416次
2023 07/19 19:03 分享
摘 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尤其如此。创建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及其川陕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和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得到了广大...

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尤其如此。创建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及其川陕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和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完全得益于我们党的群众运动。

关键词:川陕革命根据地 群众运动 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主要是指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针对苏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和发动苏区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团结和依靠苏区群众与地方反动武装勇于战斗、善于战斗、战斗到底,彻底肃清敌恶势力,建立发展壮大根据地,为全面抗战的胜利创造必需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背景

背景一: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川陕边地区高山林立,山川绵延,溪河纵横,边远闭塞,“蜀道难于天、山高皇帝远”几乎与世隔绝,以致当时众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似乎都与其无关。当大革命风暴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之际,该地却仅有共产党员苟寿南、邓江镇和个别国民党左派人士在巴中兴文、清江、江口一带开展过零星的农民运动。大革命后,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那些曾经历大革命涤荡地区呈星火燎原之势展开之际,该区域党的活动却沉寂依旧,不仅未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甚至党组织亦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如歌谣《穷人泪汪汪》“乡长下了乡,好像活阎王。带着虎狼一大帮,舞棒又弄枪……”据许世友回忆:“当时,通、南、巴(平)地区地下党的力量还很薄弱,仅有巴中一个支部”据徐向前回忆:“像巴中全县,人口约五十万,却找不出几名党员来。这同我刚到鄂东北时的情形,大不相同”这里的人没有直接受过革命的洗礼,根本不知道1927年有过国民革命,也不知道农协会是咋回事,更不知道共产党和苏维埃是啥子。因群众对红军和共产党的陌生,给当地军阀进行反面宣传以可乘之机。

背景二: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初,当时四川军阀的反面宣传肆意扩散。一是扭曲红军和共产党形象,声称“红军杀人放火”“红军捉到士兵都要杀头”“共产党共产共妻”“乌老二(红军)吃人肉,喝人血,杀人放火”。二是渲染红军弱小穷困,说“红军发不起”“红军没有衣穿”“红军没有后方”。三是宣称红军是外来势力,试图造成民众与红军的隔阂与对立,如“红军是鄂豫皖来的,我们打红军与四川的穷人不相干”“四川人不打四川人”“我(刘湘)只打客军来保护四川穷人”。毋庸置疑,这些反面宣传曾一度在群众中很有影响,以致造成可怕的危害。据游击队员王照明回忆:“红军刚到渠县三汇时,群众听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纷纷跑往三台寨躲藏”这种情况在当时党的文件中也有明确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党第二次大会组织问题决议案》中亦称:“这里新发展赤区劳苦群众对于红军固已热烈拥护,然一般地充满了以红军是外来客人或‘湖南湖北军队’的认识,没有看到红军即本地穷人自己军队的深刻理解,群众思想意识模糊混淆,根据地革命斗争的思想有所动摇。这种状态如果继续下去,将使扩红受到极大障碍

背景三:红四方面军入川后,立即遭到四川军阀不间歇地围攻,战争之频繁、相间之短促实属罕见。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田颂尧率部三路进攻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开始反“三路围攻”,“三路围攻”胜利后又发动了三次进攻”战役,随着胜利紧接着就是反“六路围攻”,“六路围攻”的重大胜利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张国焘在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动员报告,就“为什么要进行消灭刘湘的战争”“怎样进行消灭刘湘的战争”等问题进行剖析。报告指出,如果不消灭刘湘,那么“全赤区的穷人就要被刘湘、田颂尧、杨森、邓锡侯等棒老二整”,就免不了遭受国民党的剥削压迫,“少一个钱的款子就要挨三百板子”。“没有八字,没有神仙,没有命运”,只有开展“保卫赤区运动”,动员和组织苏区军民参加到斗争中去,加大“赤化”国民党军队的力度,才能消灭国民党反动统治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大量类似的战争动员,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紧迫感、使命感,根据地的“扩红”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报刊上关于群众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的报道比比皆是。截至1933年2月底,仅南江、通江两县参加红军人数达4000多人,红11师33团进驻平昌得胜山时仅千余人,两月后发展到3000余人。据《共产党》1933年12月1日载:“最近十天内:仪陇扩大红军460人,阆南扩大红军573人,苍溪扩大红军474人,恩阳扩大红军200多人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做法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面对残酷的客观形势,党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要与迫切。

定核心、设队伍、抓传导。建组织、设队伍、多层次、立体式的工作途径是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所在。部队走到哪里,宣传工作立即做到哪里。红四方面军各级政治部都常设宣传队和宣传员,据李天焕回忆:“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军师政治部还有贴发队、粉笔队、錾字队,随军队在各地书写、粘贴、錾刻标语,散发标语口号等组织工作”。除军队外,各党政部门亦是宣传工作的主力。川陕省委和各县苏维埃政府都设有宣传部,宣传部下设宣传队、錾字队、粉笔队、贴发队和木工组五个常设工作队。宣传队分经常、临时两种,经常宣传队脱离生产,专搞宣传; 临时宣传队由各革命组织临时组成。除专门宣传机构外,苏区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还渗透到县以下诸多其他基层部门,如区苏维埃发展全区的文化教育,将上级印发的报纸、布告、宣言、标语分发各乡,及设立布告处,办理俱乐部;乡、村苏维埃经常召集全村群众大会,和十家代表会议,传达上级苏维埃的各种决议和法令,解决全村发生的一切问题,发展全村的文化教育,建设俱乐部,经常开办晚会、唱歌、讲演活动,解释苏维埃的一切法令,开展读报、识字等工作; 十家代表传达村苏决议,动员和督促十家执行,并经常向十家公民解释苏维埃一切法令。各级工会也成立宣传队,印标语、传单、画报等,宣传苏维埃土地法、劳动法令和其他一切政纲法令。

创形式、载体、广宣传。苏区的党组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载体,采用灵活多变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整个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

一是发行刊物、编印书籍。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报刊、书籍种类繁多,影响较大的有:省委机关报《川北穷人》(更名为《共产党》)、省苏维埃机关报《苏维埃》、西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战时日报》(更名为《红军》)、少共川陕省委主办的《少年先锋》、省总工会主办的《斧头》、省苏维埃经济委员会主办的《经济建设》、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办的《血花》等,所反映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阅报室每日人群拥挤,听读报纸的人来往不绝。针对不同群体,川陕省委宣传部还组织编写了《党员须知》《指导员须知》《童子团站岗读本》《消灭刘湘三字经》等一系列具有较强政治性、革命性的书籍。《党员须知》第一节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之先进的战斗队。《消灭刘湘三字经》共158句474字,先叙述苏维埃革命的伟大胜利,后尽数刘湘恶行,用“刘湘活,穷人死,刘湘死,穷人活”极具鼓动性的语言,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刘湘、保卫根据地。

二是石刻錾字、宣传鼓动。为切实做好革命宣传工作,川陕省委充分利用川北地区山大石多的有利自然条件,专门成立了以石匠为主要成员的各级錾字队,及时将当前革命的中心任务以标语、对联等形式镌刻到石材上,如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城对岸悬崖上,錾刻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位于通江县城60公里远的红云岩石壁上“赤化全川”,精选30多名石匠历时一个多月錾刻而成,每个字高5.5米,宽4.7米,字间距7.1米,字道深35公分,笔画槽里卧下一人还有空隙,标语所占面积达300平方米,离地面高度15米。且字迹工整,笔力遒劲,加之红云岩雄踞万谷之巅,即使八十里远,其字迹也清晰可见。此外,一些革命对联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刻工精细,如“革命休谈封建话,青年须读列宁书”“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工匠们在镌刻这些对联时,将每个字的起笔点刻成龙头,尾笔刻成凤尾,在起到宣传效果的同时又极具其艺术欣赏价值。

三是拓展文娱、寓教于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抓手。在文艺方面,红四方面军在入川初期就成立了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中心任务的“蓝衫(为穷人服务之意)剧团、新剧团”(1933年9月与省苏维埃政府社会文化科新创的剧团合为“川陕省工农剧团”),接着巴中、通江、绥定(达州)的新剧团先后诞生。剧团编演的《送郎当红军》《十劝夫》《扩红谣》等节目,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加红军、保卫家园。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10月,剧团在广元县城附近的阵地前沿演出歌曲《劝郎回头》、新编川剧《田颂尧自叹》等节目后,当夜即有一个班的川军携械参加了红军。每当开辟新的苏区时,剧团就要在当地演出《土地革命》,以文娱活动的方式向群众解释土地革命的目的、意义,揭露地主阶级的罪恶,从而消除苏区农民的思想顾虑。对于今天更是不可多得而宝贵的经验。

四是狠抓教化,提升认知。红四方面军入川前,该地文化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普通群众无缘接受,这一局面十分不利于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明确要求:“开展群众的普通教育,扩大彭杨学校,恢复苏维埃学校,各县设立列宁学校,设立小学或工农教育所”《任务》进一步指出:“广泛地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的重心应当是发展社会教育,各处都办工余学校、俱乐部、识字班、读报班,加紧识字运动,使苏区工农大众能识字。”从现存记载来看,当时苏区学校采用课本均蕴含浓郁政治教育色彩,现今流传下来的有:《革命三字经》《消灭刘湘三字经》《列宁学校读本》《童子团站岗读本》《红色战士丛书》等。同时,通江、巴州、毛浴镇、旺苍坝、清江渡等苏维埃设有阅报室,室内摆放着《红军》《共产党》《苏维埃》《斧头》《少年先锋》《宕梁旬刊》《新时代报》等刊物,还有画报、捷报等读物,有的派专人负责读给群众听。群众教化既教会学生识文断字,又对学生进行革命道理、党的政策及无产阶级道德教育,在知识教育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群众、讲政策、巧沟通。宣传、动员与组织群众而不深入群众、不与之谈心交心、不给予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的关心、帮助,一切皆是枉费心思。于是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方面开展土地革命宣传。川陕苏区建立之际,军阀割据,地主、买办、官僚、流氓、党棍、特务、土匪等沆瀣一气,他们大肆兼并土地,逼迫佃户种植鸦片,强迫农民当兵作炮灰,将农民的财产当军需,从而残酷剥削农民。因此,土地革命的开展与宣传势在必行。川陕革命根据地以《怎样分配土地》和《平分土地须知》作为没收、阶级划分和分配土地为政策依据,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二方面开展农业生产宣传。残酷的战争环境和国民党军阀的经济封锁,使得根据地的党和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当成一项首要工作来抓。《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斗争纲领》提出:“迅速分配土地,推广耕种,赤区一寸土地也不要荒废”根据《春耕宣传大纲》《春耕运动宣传要点》,红四方面军和苏维埃各宣传队深入农村,到田间地头,采用写标语、做演讲、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向群众努力生产做政治动员,并就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向群众讲清说透。从目前仍保存的一些文件来看,红四方面军从进入川东北就开展了农业生产的宣传,一直到离开根据地从没间断过。

三方面开展军事工作宣传。严酷的军事斗争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一切为了前线”这个中心任务,一面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一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军事宣传工作。一是宣传红军的性质、主张、组成、任务和有关政策。如“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保护穷人的利益”“红军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军队”,从而赢得民心。二是宣传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如“大大地进行宣传鼓动,发动广大雇农、贫农和可靠的中农自愿参加红军,创立并扩大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和赤卫队”“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是仪陇人”,使群众认清了红军就是穿上军装的穷人。三是宣传支援军事斗争。如根据地的广大劳动妇女、老弱病幼等群体,宣传动员他们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制鞋队、缝衣队、慰问队等,直接是老百姓的后勤保障与依赖。

四方面开展文卫社会工作宣传。文教卫生工作可说是广大农村及农民核心工作,只有使群众知晓社会工作的政策和内容,社会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文教卫生、妇女解放、戒烟禁毒等群众运动如火如荼。一是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学校将文化学习和军事操练相结合,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此外,根据地还建有专科学校,培养医、农等科技人才。通过学校的文化教育,根据地的群众懂得许多革命道理,提高了政治觉悟;二是开展妇女解放宣传。根据地的男子经常吸食鸦片,身体羸弱不堪,劳动妇女除生男育女,还要操持家务服侍丈夫,更有甚者耕田犁地充当主劳。在军阀地主的统治之下,她们过着牛马一般卑贱的生活,社会地位渴望得到解放。红四方面军一到川北,广泛开展妇女运动,如“反对打骂干女子”“男女平等”“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三是普及卫生常识宣传。苏区刊物《干部必读》第36期上面刊载《简略卫生常识》,列出八条必须注意的卫生工作,并对夏秋季节七种常见的病症及治疗、预防作了宣传。川陕省委宣传部印发《一般卫生常识》小册子,从公共地方的卫生、防备生病的妙法、卫生的好习惯等七个方面宣传健康习惯的养成。通过卫生宣传普及,根据地群众身体状况大为改观,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四是开展禁烟戒烟宣传。据《川陕苏区巴中卷》记载,“十室之邑,必有烟管,三人之行,必有隐者”。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产烟量超过4000万两,通、南、巴、平的烟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成年男子百分之九十以上吸食鸦片,壮丁几乎找不出没有烟瘾的,成年妇女吸烟者约占百分之七十随着川陕省苏维埃成立戒烟总局,县、区、乡设有戒烟局、所,禁烟宣传始终贯穿于整个戒烟过程,如“戒了大烟身体壮,一齐去打仗”“工农来戒烟,不需半文钱”。禁烟运动彻底挖掉了残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祸根,为红军输送体魄健的兵源,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表先进、树榜样、重引导。在动员和发动军民参与革命斗争、保卫根据地的过程中,川陕省委对表现积极、有贡献、有创新的个人,给以表彰鼓励,更将他们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南部三和场盐井工人代表韩朋久为支援革命,自愿向红四方面军捐出十五个大洋作为红军战资,《共产党》第31期报道称:“韩朋久是川陕省千万工农的模范”1934年3月21日,红四方面军在庙垭场举行全军实弹射击比赛,向臣柱“优等射手第一名”,奖励优胜旗一面、一把新盒子枪、子弹十条、衣服一套、鞋袜各一双,他所在连队的全连战友都奖励一双新鞋。以树立榜样,表彰优秀革命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达到了正确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目的,极大的带动和教育了群众。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的成效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将原本无政治的群众动员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组织下来,党的群众运动功不可没。

夺取宣传阵地,揭露反动行径唤醒群众主动斗争入川之初,面对群众之陌生防范及军阀造谣惑众,共产党必须使群众明白共产党、红军及苏维埃的性质,解决其选择谁、拥护谁、憎恨谁的问题。为此,党员同志通过实际行动与劳苦大众讲道理、摆事实,在揭露敌人的同时说明自己、宣传自己、验证自己。1933年7月2日,中共川陕省委印发的《对川陕白区工作决议(草案)》指出:“必须在这些区域内大大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新进攻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屠杀中国民众的情形。宣布国民党和一切反革命派别的无耻投降,以及苏维埃中央政府和军委会对日宣战的号召。组织广大群众反帝反日反国民党的斗争,拥护红军抗日,打倒阻止红军抗日的国民党,应当是在群众中煽动的中心口号

宣传党的政纲,讲明党的主张,发动群众积极革命。《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规定: “党对自己的政纲和主张、苏维埃问题、红军问题以及一切问题,都要有充分的宣传煽动工作”通过宣传自己的政纲和主张,告知群众共产党以群众各项权力的实现为最终目标,因而群众要实现自身彻底解放,就必须积极参加以党为领导核心的革命,拥红扩红,打土豪、分田地,保卫苏区,推翻国民党统治。换言之群众参加革命实质是为自身解放而奋斗。正如今天开展的全国性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一样,最终是为了老百姓自己,能够脱贫致富都过上好日子,也更是政党江山社稷和谐、繁荣、稳定、长久的必要。

鼓舞群众士气,庆祝战争胜利,坚定革命必胜信念。苏区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里,残酷而频繁的战争始终是笼罩在众人心中无法抹去的阴霾,欲安定人心进而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就必须从心理上给予群众对未来胜利的承诺。为此,川陕苏区加紧宣传红军胜利并组织群众庆祝红军的每一次胜利,“要立即将捷报普遍张贴,和小传单散发……在城市、乡村都要进行鸣锣打鼓,讲清楚庆祝红军的胜利

”使群众知道红军百战百胜,穷人力量大得很。其后,进一步教育群众只要坚决斗争,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带领群众觉醒,高举马列旗帜,武装实现共产主义明确告知群众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拥护和联合苏联,走伟大导师列宁式的“十月革命”道路,才能获得翻身解放。这一内容清晰地反映在现存的石刻标语中,如“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巴中石刻)“实行共产主义!”(达州石刻)“只有苏联才是中国工农的朋友!”(平昌石刻)通过上述宣传与教育,苏区群众思想觉悟大增,革命热情高涨,为红军壮大和巩固苏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川陕苏区在28个月里先后粉碎了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与“六路围攻”,发动了“三次进攻”战役,共歼敌10万余人,红军队伍由入川时的1.4万余人发展壮大到8万余人,而且疆域以通江为首府曾一度扩展至东起城口、万源,西至嘉陵江东岸,北抵陕南宁强、镇巴,南迄营山渠县的广大地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期党出色的群众运动密切相关。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影响

川陕苏区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8个月,但川陕苏区不仅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长征,而且发挥了长江南北革命桥梁作用,奠定了中国革命重心向西北转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两年零四个月,党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根据地群众运动,领导苏区人民为巩固与发展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代代相传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为基础的“川陕苏区精神”--红军精神。这种精神历久而弥新,不仅在革命年代激励根据地人民不畏艰难,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建设根据地,取得革命政权的胜利,而且在今天仍然大放异彩,成为老区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兴国不断加思想政治建设、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启示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始终如一坚持争取群众依靠群众,履行为民服务宗旨。对于执政党来说,人民群众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执政党什么时候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就什么时候选择他,拥护他,进而成就他;政党什么时候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离开他,反对他,甚至推翻他。1929年4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兴国时就告诫党员干部说:“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着‘争取群众’这个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党无论在困难还是成绩面前,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不畏艰难、不惧牺牲,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从而获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并成为党打天下、定江山、掌政权的基础。

矢志不渝坚持群众路线、改善民生落实利民惠民举措我们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改善民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为执政的基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的新要求,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群众第一,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民生问题是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的群众运动的第一任务,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需要,始终坚持为民谋福利的原则,多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川陕根据地在局部执政中,坚持执政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基本满足了群众对土地的渴求;针对根据地人民文化教育落后情况,开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开展扫盲识字运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愿望;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川陕根据地创办医院、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卫生状况。百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党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改善民生,坚持群众路线,制定出来的政策、路线、方针都发挥了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引领人民群众走向繁荣、富强。

一以贯之坚持改进作风加强党建,善于清廉率带躬行党的作风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接、最具体的途径。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党要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只有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教育群众,也就是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各级党、政组织设置了监察委员会,派人到下级机关监察苏维埃干部的作风,执行上级政策的情况。川陕省委历次党代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制度,严处贪污腐败行为。川陕省委一大批干部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乐于奉献、不怕牺牲,模范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政策,给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从感情上紧密的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谱写了川陕革命根据的辉煌篇章。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优良作风,成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势,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以及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变化,新时期群众运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群众运动趋向多样化,工作对象广泛化,反映问题激烈化,利益需求多极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直接利益冲突和间接利益冲突并存,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并存,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并存。党只有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措施,逐步改善民生,才能长期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长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总之,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成功的,它始终适应着根据地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服从和服务了根据地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中心工作,为争取和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根据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推动了革命事业的不断前进。当然,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攻坚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只要不断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践“党心民心一条心”“得民心则天下兴”,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许世友《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51日版。

徐向前历时回顾》,人民出版社20167月版。

③《川陕革命根据地渠县苏维埃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8年。

《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内部资料,1954年。

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⑥李天焕《气壮山河》,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3月版。

红色镌刻,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版。

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⑩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⑪川陕苏区革命历史歌谣,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⑫黄中平,川陕苏区建立之坚实基础,四川文理学院报。

⑬《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11月版。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⑯陈毅筹著,《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中共平昌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吴丹

46 0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新蜀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新蜀网的观点和立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你的大名: 输验证码:
发表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关推荐 换一换
文字链接 图片链接
中国晨报报业集团主管    新蜀报编辑部主办    运营单位:重庆新蜀融媒网络    邮箱:Xinshubao1921@126.com    技术支持:雅安亿位 商标注册号:43878493  国际刊号:ISSN 2521-02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渝)字第00746号   信产部备案号:渝ICP备20006739号-1      公安网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302001656号      网站著作权:软著登字第7297986号 网络110报警    不良信息举报    四川工商管理    中国互联网协会    12321垃圾举报